《柒两人生》:首部反拐议题短剧的破壁实验 -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悬疑微短剧《柒两人生》。
出品 抖音短剧/导演 谢多盛/编剧 张丽清、马芮、李畅、姜乐婷/主演 周慧、曲羿成、刘旬、罗周红、户元松、王宇飞、王林/集数 16
作为首部反拐题材的悬疑微短剧,《柒两人生》用电影级的视听语言撕开了“甜宠”“霸总”的重围。
该剧以母亲周慧在游乐园丢失女儿的悲剧为起点,采用“单元推理”模式,展开一场虚实交织的寻亲之旅。它不仅重构了悬疑短剧的叙事逻辑,更以女性视角为核心,揭示了拐卖、家庭伦理、女性困境等多重社会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类型化短剧链接社会议题的范本。
作为首部采用虚拟制片技术的微短剧,《柒两人生》以电影级工业标准降低了实景拍摄成本,同时提升了叙事视觉表现力。其LED虚拟影棚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短剧的时空限制。剧中暴雨中的缆车坠落情节、通过儿童画作实现的犯罪现场空间跳转,均依托虚幻引擎搭建的数字化场景。这种技术革新不仅将制作周期缩短,更让悬疑氛围的营造突破了物理束缚。
从剧作角度上看,该剧以“儿童走失”为叙事核心,运用“时间锁”机制(如游乐园监控的48小时倒计时)与空间折叠(缆车密室、画中幻境)营造紧迫感。值得一提的是,从其密闭空间浓缩的戏剧冲突与多重人格的内心争执中,不难发现《你好疯子》《真探》甚至《搏击俱乐部》等其他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这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短剧精品化的道路需要从其他媒介中汲取养分。
尽管其“悬疑+”的模式,证明了微短剧有能力承载儿童拐卖、女性困境等严肃议题,但是将嫌疑人动机简单归因于贫穷与疾病,无疑削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力度。这种“隔靴搔痒”式的社会关照,或许是短剧类型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柒两人生》以悬疑类型为切口,将个体命运嵌入社会议题的宏大叙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类型创新,更在于其以“微型社会实验”的形态,揭示了媒介技术、叙事伦理与公共议题间的复杂勾连,证明了技术赋能下的短剧同样具备深度链接社会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