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奕宏人民日报撰文谈《沙尘暴》 -
4月17日,演员段奕宏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像盖房子一样,一块块往上垒砖头》,剖析其在优酷白夜剧场《沙尘暴》中塑造刑警"陈江河"的创作理念。他提及,在创作该角色时以"垒砖式"创作方法论,通过环境肌理、生活细节与人性逻辑的逐层堆叠,赋予角色真实的时代重量。
《沙尘暴》以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为叙事背景,通过一桩横跨多年的悬案,串联起两代人在利益、道德与亲情间的撕裂。段奕宏在文中详述创作细节:为塑造游离于案件之外的刑警陈江河,他与导演耗时月余梳理角色前史,从办公室案卷的摆放逻辑、电脑系统的操作习惯,到托亲友特寄新疆酸奶疙瘩融入牧民生活场景,以细节构建人物的“生命肌理”。
剧中,陈江河不仅深陷师徒矛盾、父女隔阂的困境,更见证着刘盈盈、王良等角色在命运中的挣扎。这种对生命哲学与时代困境的深刻洞察,正是打动段奕宏出演陈江河的重要因素。“《沙尘暴》中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困境里挣扎,需要我们不断追溯,回到源头去叩问。”
作为优酷白夜剧场2025年开篇之作,《沙尘暴》凭借8.1的豆瓣评分成为年度口碑最高的悬疑剧。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三大平台悬疑剧场共诞生7部豆瓣7分以上作品,优酷以《沙尘暴》《边水往事》《雪迷宫》《新生》《微暗之火》五部高口碑剧集持续领跑行业。优酷白夜剧场通过类型化叙事与艺术价值的深度融合,已建立起"品质悬疑"的行业标杆。
以下是段奕宏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原文:
《像盖房子一样,一块块往上垒砖头》
文/段奕宏
做演员多年,外界常会问,你更想演什么类型的角色?如何在趋于同质化的角色中做出突破?其实,我更关心的还是作品本身,立意和主题能否吸引我。
遇到《沙尘暴》的时机很微妙。我演的陈江河是个警察,故事的发生地虚构在西北,人物、环境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由这个角色衍生的内容是崭新的,恰好是现阶段的我试图去探讨的。或许早几年,我未必会被吸引,有了更多阅历后,我被编剧赵冬苓老师叙述中的生命哲学深深打动,这个文本的厚重复杂超过我的设想,也点燃了我的创作激情。时代洪流下,平凡小人物如何探索自己的出路、改变命运?这种叙事并不少见,甚至可以概括为一个大的母题,但随着社会进步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文艺作品也可以在母题上拓展各种分支,与时俱进,用文本的力量去凸显作品的厚度。
陈江河这个人物写得精彩,故事中所有人的命运都牵动心绪。剧组在甘肃瓜州的柳园镇拍摄。30多年前,这里因为铁路枢纽和矿产资源而迅速发展。1992年我从新疆去北京,出疆第一站就是柳园。初见柳园,这就是我们西北的“小香港”啊,太繁荣了。随着铁路扩建、矿产衰竭,经济重心转移,柳园也逐渐没落,现在再去看,难免觉得萧条。《沙尘暴》中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困境里挣扎,需要我们不断追溯,回到源头去叩问。有时,我演着演着,偶尔会有一个闪念:如果我和他易地而处,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平心而论,我未必能做得比他好。这也使得我在创作中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属于表演的反哺。
陈江河不是参与具体事件的某个人,而是一个游离的旁观者。一开始,他让我非常无力,没有抓手。我和导演谭嘉言反复讨论,开工第一个月,我们天天聊到半夜,找人物的“根”。一方面我要明确陈江河的来历、性格成因、社会活动前史等,并以此落实他的动机、行为习惯和其他细枝末节;另一方面,我得让陈江河区别于我以往的同类角色,不陷入表演制式和思维惯性中。
这是我对自己的一种警惕。虽然也是成熟演员了,但面对表演,我对一切可能是惯性的东西都心存警惕。陈江河的来路和去处,社会关系图谱以及衣食住行等细节,都是我们在创作中逐一补齐的。从文本到落地,过程里的辛苦无需赘述,但我们都很庆幸,因为最初的坚持,这个人物更加鲜活生动。为了查案,他在办公室里堆满案件资料,电脑里有什么系统程序,他平时睡什么床,用什么通信设备……一切按照人物所处的环境和现实依据来设计,像盖房子一样,一块块往上垒砖头。拍之前,剧组走访了当地政府部门,我特意让老家伊犁的亲友邮寄来几斤酸奶疙瘩,因为在陈江河工作的矿区正好也有哈萨克族牧民,食物可以拉近角色之间的距离,也能多几分烟火气。
拍摄正值4、5月份,气候干燥,温度回升,加上海拔高,有几场剧烈的追逐戏让我觉得身体不适。这大概是我和陈江河的某种共鸣,环境和事件共同影响着我们。我在拍摄中也不断追问,这个人物究竟会把我带到哪里?我认为自己洞悉了人物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他对过去的抗拒,在师徒、父女、婚姻感情上的纠葛,都是我创作的基石。他带着我走,我也把他深扎在这片虚构的土壤里,赋予他灵魂。
从事表演行业多年,我仍然为这种细微但具体的创作悸动而惊喜,不仅在表演中体会到人物的张力,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我很享受创作的碰撞,希望观众也能在这部作品中汲取到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