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20年逆袭走红,他为何能成叔圈天菜 -
剧集《追风者》热播,王阳再次带着沈图南这样一个称得上“人设天花板”的角色走进观众视野。
有人总结了人物身上与演员本人相似的一众特质与魅力,“这把我说得太好了,”接受1905电影网专访时王阳坦言,“我们俩不在一个赛道,就算在,我也差着完全看不到他车尾灯的距离。”
但大家的喜爱已然说明了这次表演和塑造的成功。这是过去一年时间里,王阳为观众呈现的第7部作品。作为演员,他能够清楚感受到自己进入到了一种宝贵的“良性循环”阶段——面对机遇时更加主动,同时也接收到来自更多人的认同。
这种“加持”所赋予的光彩与能量远远超出王阳曾经的预想:当一名“中年男演员”突然“大火”,甚至于成为外界眼中的“叔圈天菜”,这样的心态转变毫无疑问有点“奇妙”。
20年职业生涯的洗礼与涤荡,早已令他对一切好坏、得失处之泰然。面对多年努力之后终于迎来的成绩与收获,王阳既心怀感恩,同时也有种“我担得起”的坦然。
“这是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吗?”
“没有万重,”王阳笑答,“但轻舟也确实过了几座青山、几段湍流,变得更加通透和豁达了。”
追风者沈图南
《追风者》中的沈图南沉稳、果决。能够在名利场中掌控大局、运筹帷幄,同时也是魏若来等人敬仰、信赖的师长。
在扮演者王阳眼里,沈图南在剧作层面拥有近乎完美的人设。并非每一个生长在民国、受过良好教育、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都可以最终坐到中央银行高级顾问的位置。
除了绝对强大的智力、魄力与能力,这个角色更加打动他的是那份“家国大爱”。
“让国家变得更富强,人民生活更富足,他心里有这个情怀,并且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切的理想可以变得可行。这个其实是最感染人、最与众不同也无可替代的沈图南的魅力。”
剧集播出后,有观众形容沈图南这样的老板是“职场理想型”。采访中聊起与魏若来的师徒关系,王阳认为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模式,而更应当视作是一种“彼此认同”。
“沈图南和魏若来彼此非常欣赏。哪怕沈图南比魏若来的经验或是地位在现阶段来说更高,但他非常珍惜魏若来的才华,也在很多方面被魏若来的能力所折服;反观之魏若来对沈图南也是,有崇拜、有欣赏、有肯定,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
这种相处之道也由戏中人物,投射到了王阳和王一博的身上。“沈图南比魏若来年长,而对于一博来说,我也比他成熟、比他经历的事情要多。在我看来,一博有的时候对于表演是非常执拗和专注的状态。这一点跟魏若来很相像。”
尽管年龄更长,但王阳也并不愿站在所谓“上位者”的视角去俯视对方。相反,通过几个月的合作,后辈演员反而给到了自己很多新的体会与感悟:“我们都是在用自己作为演员的一种属性,来定位和面对自己的工作与对手。”
从青涩新人到“叔圈天菜”
事实上,“沈图南”也曾经是“魏若来”。
时钟拨回到20年前,26岁的王阳拍摄了自己演员生涯的第一部电视剧《谍战之特殊较量》。如今再回看那时的自己,无论表演还是社会阅历,都还有种摆脱不掉的青涩与稚气。
“但我觉得这挺可贵的。”有时再看刚出道时的影像资料,他仍会心生感触,“时光回不去了,但我内心依然有很多的‘火焰’,20年真的好像弹指一挥间,我喜欢那种青涩,也享受那种青涩。”
当年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王阳虽然对自己未来的表演之路有所期待,但这种预期更像是一种态度、一个方向,甚至是有些模糊的概念。“期待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名,变得像谁一样……你一定会有这样的预期。但你并不知道这些设想哪一天才能幻化成现实。”
从初出茅庐,到经历自我审视和与周遭环境的比较,王阳也曾陷入过比较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要继续向前看,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打一个问号。
在这段漫长且充满磨砺的时光中,王阳先后遇到过两个对自己而言意义非凡的角色。“这要回看到差不多17年前,可能现在很多年轻观众已经不太知道那部戏。28岁的时候,我演了《雪在烧》,那是一部在当时于王阳而言很重要的作品。”
《雪在烧》里的王阳
痴情的“司青”在当时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意难平”,王阳也在表演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那之后,他的事业却又因为受伤而被迫降速、“沉寂”。
想要重新回到这条既定的轨道并不容易,王阳能够得到的主角机会变得很少,一些作品也并未受到大众太多的关注。那段时间,他反而在“配角”领域变得相对活跃。
直到遇见《叛逆者》,成为陈默群。尽管这是一个反派人物,也并非被所有人所喜欢和接受,但在王阳看来,这是自己表演生涯的一道分水岭。
“他确确实实让王阳进入了更多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视野,让我的事业在相对比较平和的一个区间之后,迎来了往上走的可能性和空间。”王阳坦言,“他给了我抓手跟基石,让我变得比之前更加主动。”
《叛逆者》出圈,王阳也在外界口中由“甘当绿叶”成为了“叔圈天菜”。这种爆发式的能量远远超过了王阳曾经的预想。“我觉得我在演员的属性上面更强烈了、被人认同的更多了。”他能感觉到这种肯定带给自己的加持,“这种加持是有光彩的,而这种光彩,在刚刚开始拍戏的20年前,我并不敢去想。”
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男演员”
王阳自认是个慢热且理性的人。他不善于和很多人交朋友,也很难快速与周围人拉进距离。但演员偏偏是件需要情感及时反馈的工作,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算上《追风者》中的沈图南,王阳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先后为观众呈现了7个不同的角色。这样的快节奏让他很清楚——自己正处在一个宝贵的“良性循环”阶段。
王阳认为,大多数演员都很努力,每个人都期待着好的结果。然而现实就是你会在很多时候陷入“无力”与“被动”。因为不同于理性的程式或代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向上循环并非完全恒定,也不一定与表演者的付出完全成正比。
这一点,他自己就曾深有体会。但好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与“幸运”,让他看到自己的事业一步步走上了新的“小台阶”。如今的演员王阳,拥有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心境。
“刚入行的王阳有憧憬、有期待,但当你一部部演,一年年过,你会发现自己的轨迹只是一直在一个相对的区间里好一点、差一点。”如今,他会把这种曾经重复着的重复看做是命运给予自己的洗礼和涤荡。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当一个人终于再次有机会去做出主动的选择,迎来更多、更大的机遇,“这种心态其实蛮奇妙的。”王阳坦言,“实话实说,就是你不会再窃喜,而是变得很坦然,甚至我真的觉得用‘宠辱不惊’这个词可能也不为过。”
在经历了太多的考验甚至坎坷之后,王阳终于学会欣然接受命运的肯定与“馈赠”,“当然我不会因此沾沾自喜,比我强的演员太多了。但演过这么多角色,也一直在努力,当收获一点成绩的时候,没有必要特别的慌张局促,”王阳平静地说,“我觉得自己是担得起一些肯定的。”
王阳很喜欢用“中年男演员”来称呼自己。周围常有人提醒,“你不用总提自己的年龄”。但他对此十分自洽:“我经常对自己说,你已经46岁,比年轻人多了很多的阅历,已经往50岁走了,很多事还要去纠结和看不开吗?”
起起伏伏,既是这个职业的特点,更是人生的常态。对于好坏、得失,王阳依然懂得珍惜和感恩,也变得比过去豁达和满足。
“这是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态吗?”
面对这个问题,王阳笑答,“没有万重,但轻舟也确实过了几座青山,几段湍流。”
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血气方刚”。如今的王阳也依然有着锋芒和棱角,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龄,保持一种尽可能的“情绪稳定”。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能力和魅力,也是一种修行和品质,“就像沈图南一样,这是我这个年龄的男人应该具备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