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第二十条》少儿不宜,很难吗?电影营销,要有基础底线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第二十条》正在院线热映当中。该片票房走势不错,持续处于同档期第四的位置上。我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便对这部电影做了一些影评分析,认为该片放在合家欢的春节档,因为“少儿不宜”的几处内容,票房肯定会受影响,但这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电影本身的问题,是其叙事逻辑上,有多处无法自圆其说。
这篇文章发出之后,我见有一些很“奇特”的留言。比如,认为我的这篇影评,不过是我的个人看法,“它”代表影迷们认为,这部电影很优秀,大家应该赶紧去看。再比如,有很多“账号”留言称,这部电影就是合家欢的,适合带着孩子看,没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大家应该赶紧去看。
我单纯地认为,这些留言内容,都是真实观影的影迷们自觉发布的,是对于该片的“自来水”行为。在部分影迷帮助这部电影自觉营销的同时,我认为,电影营销,应该有基础的底线存在,不能影片当中明明有少儿不宜,却硬要说是合家欢,硬是对少儿不宜视而不见。承认《第二十条》少儿不宜,很难吗?
我在对该片的首篇影评当中已经阐释了个人看法——任何影评人都只能阐释个人看法,这是常识啊——这部电影作品当中,有三处少儿不宜,前两处相对较轻,第三处最重。前两处,一处是公交车司机被突然撞死,另一处是赵丽颖饰演的角色跳楼,直接砸在车顶上,特效声音拉满。
这两处桥段,如果按照电影分级的方式来看的话,应该是处于家长陪同监护一起观看的级别。如果不是强调电影情绪调度应该拉满的话,那赵丽颖角色跳楼的戏份,满可以把特效声音拉到零。张艺谋导演善于用镜头语言对影迷进行情绪调动,所以,才会有这两处的“突然”。
第三处的少儿不宜,则是村痞把大潘角色像狗一样拴起来,然后当面对赵丽颖角色进行暴力伤害与性层面上的侮辱侵害。从电影情绪调动的角度上讲,这类内容,当然是讨巧的,可以轻松调动影迷情绪的。类似的例子,在张艺谋导演的另一部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当中,也出现过。
乃至于《金陵十三钗》这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也是在女性的那啥上“做文章”。围绕这种对女性的侮辱与损害,尤其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侮辱与损害,能够快速建立电影画面对影迷的情绪刺激。张艺谋导演用这类招数去刺激影迷,屡试不爽。
但是,我认为,这类刺激,不应该被利用到未成年观众身心上。这也便是我说《第二十条》少儿不宜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如果说前两处,还只是眼球上的暴力视觉刺激的话,那第三处,则是和性有关的心灵刺激了。我们是否已经对未成年观众做好了心灵建设,让他们可以承受这种刺激呢?
这种心灵建设,是需要家长完成的,当然,也可以学校或者其它社会组织帮助完成。未成年观众对《第二十条》进行观影之后,我们应当对他们进行哪些心灵建设工作呢?这是那些说《第二十条》并非少儿不宜的人最应该回答的。他们如果说不需要心灵建设,恰好说明这部电影对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少儿不宜,不能简单解释为青少年影迷不能观看,而是应该解读为,青少年观众在家长陪同之下观看,遇到令人不舒适的内容之后,家长可以为未成年观众答疑解惑,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建设。然而,当下来讲,咱们的这批家长们,又有多少,具备这种对孩子进行有效心理建设的能力呢?
面对张艺谋导演在《第二十条》当中拿出的这第三处刺激性的内容,我最担心的便是,给未成年影迷留下阴影。对于男性未成年影迷而言,他们看完了这处内容,是否会在成年之后,男女两性的那啥事情当中偏向暴力,而忽视、模式与无视女性的正常心理诉求呢?对于女性未成年影迷而言,看完了这一处内容,又是否会直接影响她们,造成她们成年之后,有了正常的生理诉求之后,惧怕配偶,惧怕这种生活方式呢?
如果我们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或者之后,有一个合理的心理建设的话,就不会滋生这两种阴影了。比如说,咱们成年观众,尤其是已经组建家庭,有着和谐夫妻生活的观众,很清楚,在夫妻生活当中,要尊重女性,要以女性的意愿为最大前提,咱们早就具备了这种心理建设内容,所以,咱们不惧怕影片当中出现这类刺激性的内容了。咱们有了抵抗这种刺激的能力。
但是,未成年观众呢?他们尚未成年,尚未正式建立这种抵抗能力,没有合理的心理建设啊。电影是刺激了,但刺激之后呢?成年的家长型观众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呢?
所以,我认为,承认《第二十条》少儿不宜,并且帮助未成年观众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而不是嚷嚷着,这部电影是合家欢,适合孩子们看,才是当务之急,也是电影营销的底线要求了。(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