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靠短剧赚到钱的,都是什么人? -
“50万元成本,8天收入过亿。”
“短剧正式进入红海了,想入行一定得抓紧。”
曾经,短剧只是信息流广告所产生的副产品,但是今年开始,这个“赘婿”是真的翻身了。
就算你没有为短剧付费过,大概率也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那种时长3-4分钟的引流视频。制作方将一分钟一集的百余集短剧剪辑出“高能片段”,引流到相应的小程序。这种主打“每集大反转,每场小反转”的竖屏短剧,就是依靠快节奏的叙事手段和高强度的输出,狠狠拿捏住了人们的“爽点”。
从战神、赘婿,到霸总、甜宠,短剧的题材越来越丰富,业内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跑得够快的链路。据DataEye测算,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这已经相当于2022年全年中国的电影总票房收入了。
见此情形,许多影视大佬和头部玩家们不得不“下凡”,投身于这个曾被轻视的行业。从11月开始,陆续有王晶、杨蓉、高亚麟等一众传统影视人入局短剧行业的消息传出。此外,短剧概念股持续走红、国产短剧出海……这一切似乎都在意味着,短剧行业开始真正“走入红海”。
下沉市场,国产影视最后的出路?
短剧的火爆,似乎又一次印证了“得下沉市场得天下”的定律。
短剧创作有着自己的方法论,主打的就是快准狠,不管是简单明了的人物介绍字幕,还是夸张的演员表演,都在第一时间为角色定性,让观众明白“谁好谁坏”,从而旗帜鲜明地站队,获得爽感。
作为短剧从业者,李奥在这一个多月里接受过许多家媒体采访,他自己也开过直播,和同行们聊起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三部短剧在等着他开机。这种“多线程”管理的自驱力,在任何一个行当里都是稀缺资源。
能够身兼数职,是短剧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像李奥,他不仅是短剧剧本的创作者,还负责给其他作者审稿、修改。一般工作室收稿,需要作者提交大纲和大约十集的剧本。有经验的编辑能够通过这五六千字的容量,判断出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走红。
最重要的是“题材”。制作方总是偏爱那些多次被市场验证过的故事,比如经典的双重身份、扮猪吃老虎等桥段。一些男频的叙事技巧也可以被运用于女频的故事之中,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这种创作方式,确实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是,对影视行业从业者来说,“活下去”显然更重要。短剧不仅让大量底层演员和“横漂”火了起来,也让编剧们在漫长的“影视寒冬”后找回了一点温暖。
一位曾经从事网大编剧的朋友告诉新周刊记者,在此之前,底层编剧很少有收入过万的时候,“话语权不高,干了三年也不见得能混上署名”,而且战线拉得太长。她曾参与创作的一部网大电影,前后忙活了一年多,直到她撑不住离职后才播出,“基本没拿到什么钱”。
但短剧创作不同,它的运行流程更快。一般来说,一部短剧从创作到上线发行需要两三个月,其中近一半的时间是留给剧本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创作者的话语权得以提升。因为短剧主要依靠流量分账来吸金,故事能否让C端用户“上头”进而付费,是最关键的一点。
和传统的影视变现不同,短剧是“结果导向”的。一部短剧开机一周后便杀青,经过二十几天的后期制作剪辑,就可以投入市场发行,完成流量转化。这与传统影视需要历经筹备、建组、制作、宣发等流程相比快得多,收入回报也快得多。
“以过去编剧的收入,出不来好本子也是正常的。”入行近一年的李奥这样告诉新周刊记者。一般平台收购剧本的价格,在1万—2万元之间,有的还会根据流量给编剧相应的提成。算下来,编剧每个月收入为2万—3万元。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短剧的崛起,不仅为大量底层编剧、“横漂”演员们提供了收入,也让大量出走的影视人才开始回流。他们曾蛰伏于网文IP、网络游戏、广告、剧本杀等领域,如今还带动了更多人参与短剧制作。
即便被质疑“low”,短剧从业者也依然希望,短剧这阵风能吹得再久一点。毕竟,内容行业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过“风口”了,谁也不知道所谓的“红利”能吃到什么时候。
令人“上头”的短剧,到底是内容产品,还是流量游戏?
随着监管政策的发布与落实,短剧创作的空间也在收紧。
许多短剧制作团队已经将重心挪到了女频剧的创作中来。因为相较于男频短剧常用的炫富、擦边等手段,女频剧的创作相对更安全一点,尽管这可能意味着画面要更加精致,制作成本也更高。
为了更高的转化付费,创作者依然努力将甜宠、仙侠等不同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在成功的范本和日益紧缩的红线内,寻找着最大公约数。
2023年的“暴富神话”,是短剧给的。但关于短剧的“暴富神话”,只属于少数人。
在短剧爆红的这一个月里,短剧的制作成本已经从十几万元跃升至30万元,海外短剧的成本更高,大概是50万元。李奥告诉新周刊记者,竖屏短剧的收益率大概是“二八开”,最多只有20%的短剧能够取得盈利,而横屏微短剧的收益更惨,“赚钱的最多只有10%”。
即便是那些被广泛认为“大赚”的项目里,分到制作方头上的份额也并不多,因为短剧的“暴富神话”主要集中在流量端口。前段时间,西安丰行文化创始人李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号称“8天流水破亿”的爆款短剧《无双》流量成本超过九成,制作团队到手的利润不过几百万元,“要真能挣一个亿,我早就躺平了”。
所谓的“消耗量”,和人们印象中的票房收入完全不同。一般来说,短剧的实际利润一般只有消耗的10%,所谓“收入过亿”的短剧,实际利润只有千万元。
到底什么样的短剧能够带来收益,数据会给出答案。发行短剧的平台会根据具体的产出比例(ROI)决定投入成本,如果平台投流1万元,能带来1.2万元以上的付费,那说明这部剧的市场反响较好,可以继续投入。
除了直接的观众付费收入,一部短剧还可能带来广告和带货等收益。一位从事平台分销的朋友告诉新周刊记者,一部短剧上线之后,如果无法吸引观众付费,可能就会在别的渠道上放出,通过让观众点击广告观看的方式“免费”解锁。
不过,目前短剧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流量分账。不仅是国内,“出海”的短剧同样面临着高额的流量成本。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与其说短剧是内容行业的风口,不如说是流量的又一次胜出。
职业影视人面对短剧,或许还有“放下身段”的困扰。业余人士入局短剧,反而没什么心理负担。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教新手入局短剧行业的培训教程层出不穷,其中不仅包括剧本创作的培训,也包括“投流培训”,即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得授权后,将短剧的“高能片段”剪辑成片,然后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为小程序引流。
许多人以此为副业赚零花钱。有一位在线上传授投流技巧的网友告诉记者:要赚,就得在最赚钱的行业里赚。
至于能赚多少,主要靠玄学。
和上游的创作团队一样,他们也需要在观众的爽点和平台的审核之间寻找平衡点。可以使用的素材比较有限,要注意对画面降重,能在剪辑中加入配音解说是最好的。还有人在评论区指导网友,“现在做号的话,还是从女频开始做吧,稳一点”。
“暴富”的风口,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了?
随着入局的人越来越多、监管力度正在日益加强,想在短剧里挣到钱,似乎越来越难了。
近一个月以来,短剧行业经历了一场自内而外的大清洗。12月起,2万多部短剧因为涉嫌违规陆续下架,热热闹闹的充值排行榜,转眼就成了“下架名单”;江苏消保委称部分短剧收费不透明、“吃相难看”……这一系列变化,让“唱衰”短剧的声音甚嚣尘上。
短剧行业究竟会走向何方?人们对此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这一行会越来越难做;但也有人认为,监管是必需的,任何新兴行业在野蛮发展之后,总要“大浪淘沙”沉淀一波,才能走得更远。
有人选择出走,将目光放在更远的海外市场,依靠领先于世界的网文叙事手段,把国内创作者曾经所熟悉的战神、仙侠故事,套上狼人和吸血鬼的外衣,吸引国外中产贵妇们的兴趣。
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横亘于不同文化间的壁垒,还有更高的人力、流量成本。在横店的一场同行交流会上,一位曾去海外参与拍摄的年轻导演“震惊”地表示,国外演员们“到点就消失”,经常会找不到人,逼得习惯了快节奏拍摄的国内摄制组不得不原地停工休息。
也有人选择走精品化的路子,去做单集时间更长的微短剧。只是,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说,他们都需要转变的时间。
或许,一直在狂飙突进的短剧,是时候该慢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