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脐带》上演母子情“逆位”,动人心弦。 -
《脐带》: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解构与自由
电影《脐带》讲述了一个关于母子亲情的故事,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给过去的生活、母亲自身及母子二人关系所带来的解构和崩塌展开叙事。这部电影独特之处在于它表明人与疾病的关系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而是似乎如阿尔茨海默病那般,疾病可以将被异化的意义身份脱去,生命回归最赤裸的状态。这并非美化疾病,而是将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个解构的外壳,作者带给在后现代的洪流中深切不安的我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感受到“真诚”和“安定”。
阿尔茨海默病会使病人丧失记忆从而导致时间与空间的紊乱,当周围所熟悉的一切都被抹去,陌生感和抽离感会让病人感到恐惧,这实际上就是对其线性生活的一种解构。影片中的主人公娜仁佐格,患病的母亲,她最终的目的是去寻找自己小时候的住所,也就是寻家,这个家可以理解为“根”。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遗忘规律中,童年记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娜仁佐格强烈的寻根欲望反映了她在疾病中的无根状态。在疾病的侵袭下,她原有的认知和经验框架开始解体,表现为常人眼中的混乱,但这并非混乱,而是将目标和意义的崩塌,使她找回最真实的自我。
电影中,娜仁佐格的身份认知变得越来越自由,她不再受限于母亲的角色,从而恢复了最本真的行为和情感。这种解构反倒让娜仁佐格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和修饰,回归到自我。
在影片中,儿子阿鲁斯的生活也经历了解构的过程。他的歌唱事业被迫搁置,与母亲关系产生裂痕,进入一个陌生的生活状态。他也体验到了从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转向无常和责任的过程。母亲的疾病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并重新构建生活的目的。
娜仁佐格和阿鲁斯在疾病中面临的解构和自由,展现了生命中的无常与责任。人们经常将生活看作是一棵半生半死的树,不断在“死”的挣扎中前行。这种无常在后现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人类不得不面对自身有限性和在世界中可能失去独特地位的现实。这种存在的错位感让人陷入沉沦的状态。然而,《脐带》通过阿尔茨海默病的视角告诉我们,面对解构和无常,我们应重新审视责任,并重新构建对生命的认识。
电影《脐带》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人与疾病的关系,通过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解构与自由,使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责任。这部电影引人深思,让观众体验到真诚和安定,同时也对我们在后现代社会中面对无常的困境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