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280亿拍出个意淫大片,疯了 -
这两年的韩国电影,愈发膨胀。
投资一个比一个大,动辄就高达数百亿韩元(一百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00万)。
《胜利号》超200亿,《贞伊》200亿,《外星+人》两部共500亿。
而最近,又来了一部大片。
单片成本高达286亿韩元(约1.5亿人民币),成为韩影史上最贵影片。
导演金容华,双人万人次导演,手握两部《与神同行》。
主演也是顶级搭配。
一个是薛景求,「忠武路三驾马车」之一,炉火纯青的演技无需多说。
另一个是都暻秀,顶流偶像成功转型演员,曾赢得韩国青龙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这样的配置,鱼叔自然早就十分期待。
趁着流媒体上线,这就来跟大家一起看看本片究竟如何。
《月球》
더문
01
这是一部科幻片。
故事设定相当炸裂——
韩国成为第二个登月的国家。
不过,这个科幻幻的不远。
仅仅是当下的6年后——2029年。
如此近的未来设定,不免让人心里犯嘀咕。
故事从2024年说起。
韩国第一艘载人月球探测器发射失事,导致三名宇航员罹难。
5年后,第二艘探测器成功发射。
三名宇航员踏上了前往月球的旅程。
但,之后的登月之旅依然不顺利。
飞船还未降落月球,就遭遇了意外事故。
两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只剩下一名年轻宇航员,也就是主人公黄善宇(都暻秀饰)。
登月任务再次受挫。
摆在眼前的,似乎只剩下把黄善宇救回来这一条路。
为此,总部找回了前主任金载国(薛景求饰),请求他帮忙救回黄善宇。
但另一边,黄善宇却不愿回去。
他毅然决定要将登月任务完成到底。
不想让团队多年的努力和两位队友的牺牲,白白浪费。
一人独自登月,必然危险重重。
黄善宇虽然最终成功踏上月球表面,但能否平安返回,也成了最大悬念。
单论特效水平,《月球》呈现的效果相当出色。
超两小时的片长中,能看到286亿韩元都花在了哪里。
初见登月探测器,就是一个长镜头,全面展现了航天器构造和三位队员的情况。
太空灾难的特效,也有有模有样。
燃料泄漏导致爆炸,两位宇航员先后遇难。
爆炸的冲击力,和惯性拖拽的失重感,都表现得不错。
登陆月球后,各种场面几乎都是明晃晃告诉你「这里花了大钱」。
空旷孤寂的月球表面,有内味了。
一砸一坑的陨石雨,火光四溅。
近距离的场景,更是视听感炸裂。
陨石冲撞,月面震动,溅起巨大尘埃。
于是,我们又见到了「月球飙车」。
生死时速下,还玩了出漂移。
以上,对整部电影来说还只是小小一部分。
作为一部科幻片,《月球》在特效上确实没有拉胯。
担得起「年度最贵韩影」的称号。
不过,科幻片并不能只有特效。
故事上能不能让观众看得爽,又是另一回事了。
02
《月球》的野心一目了然——比肩好莱坞。
在「科幻电影」这个代表电影工业最高水准的领域,极力做到最好。
但问题是,钱砸够了,新意却不够。
电影中的不少特效镜头,有明显借鉴好莱坞大片的意思。
太空灾难的长镜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心引力》。
故事上,也让人似曾相识。
导演一直声称《月球》是原创故事。
但不少人怀疑电影借鉴了热门漫画《独行月球》。
后者曾被我们改编成同名电影,沈腾主演的那部。
只看电影简介,确实与漫画里的剧情莫名相似。
都是地球上的一个人努力拯救困在月球上的一个人。
到底是不是原创,目前仍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这个故事很糟糕。
逻辑经不起推敲,情感也难以触动。
首先,这个登月团队非常不专业。
最难忍的就是男主角。
电影中设定是专业尖子生,但表现却像是个吊车尾。
出场第一幕,就因为在机舱内大惊小怪而被队友吐槽为「工具人」。
之后的种种表现,都在实锤他「工具人」的身份。
看到同伴遇难,他立马惊慌失措。
先是宇航服取不下来,之后还试图在没穿宇航服的情况下直接开舱门。
还有后来的太空对接。
对接还没完全好,里面他就脱了装备,准备换舱了。
再有后来遇到受伤、飞船损坏等难题。
黄善宇的表现都让人咂舌:垂头丧气,小声嘀咕。
而先前指挥部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和心理素质过硬。
如此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在大众眼中,航天员应该是万中挑一的精英群体。
但是,黄善宇却屡屡犯着低级错误。
仿佛一个专业不精,只会嘴上逞强的学徒。
同样不专业的,还有地面指挥部。
如果有问题,会有人选择三十分钟知情不报。
如果要说事,一定是转身看向领导并大声喊出。
如果出意外,那么所有人都会像看戏一样站着不动。
最离谱的是,那场巨大的陨石雨,居然整个指挥部没人观测到。
还是跟着金载国一起来的小女孩,无意间看到的。
敢情一帮顶尖科技人才,比不过一个业余女孩。
但凡导演编剧看过真实的太空指挥室直播,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样子。
其次,故事情节毫无合理性。
太空中的每场灾难和失误,都显得非常降智。
比如开头两位牺牲的队友。
实际上,因为太阳风暴,地面指挥部早就要求他们停止舱外作业。
但他们偏偏自带反骨,不听指令。
结果自己害死了自己。
到了后面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三人之所以能组队,也许都是因为反骨。
地面上正想办法救黄善宇回来,黄善宇却执意要登月。
指挥部还说管不了他。
于是,所有人都任由黄善宇独自进行这个极其冒险的任务。
而他一意孤行的理由也很离谱。
因为想到牺牲的同伴曾说,到了月球上再给女儿起名字。
于是,感情上的触动成了他登月的全部勇气。
用感情牌来掩盖逻辑上的漏洞,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片中达到了泛滥的地步。
黄善宇对登月的执念来自于对队友的愧疚。
因而之后登月成功后的全民欢呼,成了不合理剧情的遮羞布。
还有之后的救援危机。
为了重振黄善宇的生存意志,金载国当着所有人面来了一出自曝。
原来,5年前的事故,自己也有责任。
他事先知晓航天器的设计缺陷,但知情不报,导致灾难发生。
黄善宇听完立马有了动力,最终完成救援任务。
你看,这一套套行为逻辑合理吗?
感情用事,工作违规。
这哪里是搞登月计划,哪里是搞科研工程。
不仅韩国航天团队不专业,其他团队也被刻画得毫不专业。
正如最后一场危机的解决。
居然是靠NASA里的韩裔指挥官发表一场煽情演讲,说服其他宇航员,来帮助黄善宇。
而且,她也是违规操作。
最终却因为这一「功绩」,被提升为NASA的新局长。
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NASA选拔,难道看的是口才和反骨,不是技术吗?
强行上价值,试图拔高到国际人道主义的境界。
可惜,一系列情节上的BUG,使得片中的角色塑造很单薄,情感层面也很难打动人。
作为观众,感受到的只有尴尬和刻意。
如此的阵容和投资,最终沦为一部漏洞百出的年度笑话。
03
顶级大片《月球》,一开始是被韩国电影界寄予厚望的。
但没想到,上映后全面溃败。
23天,观影人次才破50万,而损益点则为640万人次。
可谓亏得个精光。
口碑也是稀烂。
豆瓣评分仅有5.3。
仅好于11%的科幻片。
这几年,诸多韩国大片接连扑街。
其中有不少,都涉及科幻元素。
比如2021年的《徐福》《胜利号》《寂静之海》,2022年的《外星+人》,今年的《贞伊》等。
名导+大明星+大投资。
看似一脸爆款相,结果都是一败涂地。
实际上,「科幻题材」一直都不是韩国电影的长项。
纵观过去二十多年里的韩国电影,出色的大体有两种。
一类是敢于社会批判、挖掘人性的犯罪片。
另一类是着重细腻情感、催人泪下的温情片。
科幻、奇幻领域,韩国一直以来都缺乏成功的经验。
而随着这几年在全球崛起,韩国电影人可能是有一些膨胀,也可能是推陈出新,开始接二连三的挑战幻想类大制作。
但,绝大多数都口碑翻车,票房扑街。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剧作上乱了方寸。
常常脑洞大开,特效乱飞,但故事的合理性却荡然无存。
不仅丢失了曾经的特长,也没能在新领域结出胜果。
反观韩剧这边,倒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就拿最近大火的韩剧《超异能族》来说。
表面上,也是学的好莱坞超英题材。
而且强卡司,高投资,大量特效,一个不落。
但这回没有翻车,反而口碑和热度双丰收。
鱼叔一路追看,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虽然披着超英大片的外衣,其内核还是韩国影视做擅长的那些绝招——
甜美的爱情,动人的亲情,阴暗的权谋,紧张的南北关系……
它并没有让脑洞设定喧宾夺主,故事的主线依然是返璞归真的情感关系。
遗憾的是,多数追求韩国大片梦的创作者,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且随着《月球》等大片接连的翻车,已经让许多人对韩国电影的未来渐渐看衰。
鱼叔很是希望《月球》的失利能成为韩国电影人的一大教训。
一味地追求高概念、大成本,只会误入歧途。
追求创新,并不一定要将过去的成功经验,丢得一干二净。
即便是科幻片,也离不开现实的依托。
毕竟,韩国电影人一直给世界带来的惊喜,并非空大的幻梦。
而是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