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有忘掉小说《封神演义》,才能看懂电影《封神第一部》 -
人的先见,大多数时候都是偏见。
从前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一起形成了思维的惯性,让我们朝一个方向思考,偏见由此形成,拒斥着新思想、新事物。
我在看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时,从前读过的小说《封神演义》和李硕的《翦商》就像两把尺子,打量着这部电影的成色好坏,以至于无法完全投入地欣赏电影。
由此想到,也许只有忘掉小说《封神演义》,才能看懂电影《封神第一部》吧!
一
其实,《封神第一部》也在强化我们对纣王的偏见:暴虐残酷,荒淫无道。
但真实的纣王一定是这样吗?
两千年前,孔子的高徒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所以,纣王不一定完全是个坏种,可能就是因为周朝灭商,给纣王泼脏水是一种政治正确,后世就把很多坏事按在了纣王头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闻见甚敏,手格猛兽,只因为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所以他就必须“暴虐残酷,荒淫无道”?
电影中,纣王在祖宗庙前发誓,只要妲己吃了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后现出原形,就杀了妲己。结果当狐狸现形,纣王又舍不得杀妲己。面对比干的质问,他反说:祖宗会说话吗?
这一幕,瞬间让我想起王安石变法的那三句话: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纣王和王安石一样,在传统和自我之间,选择了相信自己。
传统就是祖宗、是神的律法、是惯例成法;自我就是为自己立法、让自己的意志贯彻当下,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百姓的脑海里。
面对权力的魅惑,这样的抉择贯穿中国的历史,哪朝哪代都可以看见。
成功的人,如商鞅、张居正,受到后世的追捧;失败的人,如商纣王、周厉王,则遗臭万年。
但那些失败的人,真有历史描写的那么不堪吗?
二
如果按照电影的描述,商朝从道德层面就不应该灭亡。
殷商勇士,踏平冀州,战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所向披靡,这是军队战斗力的体现。
朝中大臣,忠心耿耿,比干挖心,舍身死谏,这是商朝凝聚力的象征。
只有纣王,滥杀无辜,宠幸妲己,不敬祖宗。如果只有他是坏人,商朝本身制度是好的,那么周灭商的合法性就丧失了。
看李硕的《翦商》,商朝把人当成祭品,随意屠杀,进行人祭、人殉、人奠基。
商王祖甲、帝乙、纣王改革祭祀制度,不再随机性祭祀,而是实行“周祭”,按照天干顺序,为所有需要祭祀的先王和先妣制定一年周期的祭祀表,固定每次祭祀的时间和形式,定期杀人献祭。
商朝的统治越来越强,献祭制度也越发规范,黑暗笼罩华夏大地。这样的王朝,根上就坏了,我们恨不得他早点灭亡: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1
相比较《翦商》,电影还是好人坏人的简单叙事逻辑,没有从制度上体现商朝的恶,灭商也仅仅是“诛一夫纣”,而不是华夏民族从“人祭”黑暗中解放的制度性新生。
同时,如果纣王一个人是王八蛋,那么把他杀掉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改朝换代、流血漂橹呢?
在《封神》的电影中,阐教众仙在结阵冥想中就看到战争带来的的残酷,姜子牙也直接看到了纣王滥杀无辜,作为拥有超能力的神仙,为什么不让杨戬和哪吒直接杀了纣王?
我在“独自开信息科技”博主的一期视频中看到了有意思的解释:直接杀掉纣王对阐教众仙没有好处,如果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又怎么会感谢神仙去供奉神仙呢?
这就是那个真理:把你的腿打断,再给你一个拐杖,然后再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不能好好走。
或者说:先制造苦难,再拯救苦难,然后让大家感恩。
这样说有些抽象,我给大家举一个《西游记》中的例子:观音救难收金鱼。2
话说唐僧师徒走到通天河,河水太大无法过河,就借宿到陈家庄。
聊天中得知通天河有个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年童女。悟空和八戒正义感爆棚,就化身童男童女,将灵感大王赶跑。
后来,灵感大王设计将唐僧捉住,悟空就跑去观音菩萨那里搬救兵,这才得知灵感大王原来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后来修成手段下凡害人。
当观音菩萨捉住金鱼准备走时,察言观色的悟空叫住了菩萨,说:我等叫陈家庄众信人等,看看菩萨的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养。
菩萨连句谦让的话也没有,直接说:“也罢,你快去叫来。”
于是八戒与沙僧,一齐飞跑至庄前,高呼道:“都来看活观音菩萨!都来看活观音菩萨!”那一庄老幼男女,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
你看,明明是观音菩萨没管住手下的“鱼”,让它下凡害人,不治观音失察之罪已经够了,反而还要拍照合影留念、磕头礼拜苦难制造者,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有多少是制造了苦难,然后解决了苦难,再感谢苦难制造者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又有多少这样的故事?
三
说了这部电影的缺点,也说说它的亮点。
在一个聊天群里,有人说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道德人伦的回归。
商朝八百诸侯将儿子们送到朝歌,给商王当质子,诸侯敢有谋反者,先杀质子。
电影一开始,冀州苏护谋反,质子苏全孝就在城下自杀身亡。
后来,四大伯侯谋反事泄,纣王给四位质子选择:杀掉父亲,你们就是新的伯侯。
北伯侯的儿子毫不犹豫杀掉了父亲,继承了北伯侯的爵位。
南伯侯的儿子抽刀砍向了纣王,结果父子二人全部身死。
东伯侯的儿子犹犹豫豫,父亲主动扑向了尖刀,没有让他为难。
西伯侯的儿子姬发,脑瓜子转得快,给了纣王新的选择:不杀姬昌,让他认罪向天下昭告自己谋反。
弑父,是电影封神的主线!
纣王弑父杀兄,所以天降异象,卦象显示商朝将亡,只有纣王自焚才能化解。
质子们一方面被纣王洗脑成功,要忠于纣王,忠于商朝;一方面父子人伦,血脉亲情又是天性,无法毫无心理负担地杀掉父亲。
真难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纣王不负爹?
还真有办法:你自己去死!
《吕氏春秋·离俗览》记载了一个故事:楚昭王时,有个人叫石渚。他为人公正无私,昭王让他治理政事。
有个在大道杀人的人,石渚去追赶这个人,发现原来是他父亲。
他掉转车子返回来,说:“杀人的人是我父亲。对父亲施以刑法,我不忍心。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家刑法,这不可以。执法有失要受惩处,这是臣子应遵守的道义。”于是就趴伏在刑具上,请求在昭王面前受死。
昭王说:“追赶杀人的人没有追上,哪里一定要受惩处呢?你重新复职干事吧。”
石渚说:“不偏爱自己的父亲,不可以叫做孝子;侍奉君主而违法曲断,不可以叫做忠臣。您赦免我,这是君主恩惠;不教废弃刑法,这是我的操行。”他不让拿掉刑具,在宫殿上断头而死。
作者感慨道:按照刑法,杀人必定处死,父亲犯法,石渚不忍心处以死刑,君主赦免自己,却不肯接受。石渚作为臣子,可以说是忠孝两全了。
你看,像石渚一样自己赴死,就可以做到忠孝两全。问题是:你自己愿意去死吗?
如果说死亡的话题过于宏大,那么换个生活中的问题:你是否愿意牺牲父亲的利益,成全自己的利益?
虽然我们不至于像牛荫冠一样,将铁丝穿进父亲牛友兰的鼻孔去游街3,但是扪心自问:苦一苦自己的爹妈,让自己的生活好过一点,这样的心理是否存在?
有些问题,只有自己知道答案。
有些选择,就不应该让人作出选择。
纣王的恶,就在于让质子们作出选择,忠于纣王还是忠于父亲,这又是一次“指鹿为马”的服从性测试,统治者们最爱干这种事。
通过选择,忠于纣王者最好,可堪大用;像石渚这样忠孝两全的人不纯粹,最好不用;而忠于父亲的人最坏,绝不能用。
电影中李雪健饰演的姬昌告诉姬发:“你看见的,只是纣王想让你看见的;你相信的也只是纣王想让你相信的。”
就像电影开头给马蒙上了布,“马能看见什么,是人决定的”,纣王让你看见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因此,所有未经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相信。所有向我们灌输的观念,都可能有毒,有可能让你伤害自己的爹妈。
姬昌告诉儿子: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的确,人不是马,人是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存在,我们可以撕下蒙在我们眼前的布,看见真实的世界,发现自己到底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不应该把刀对向自己的爹妈。
四
《封神演义》道德说教浓厚、战争场面单调乏味,相比较《红楼梦》和《金瓶梅》来说,只能算二流小说。
《封神第一部》明显被删减了许多情节,叙事不是很流畅,故事逻辑有些也经不起推敲,相比较《霍比特人》《指环王》来说,只能算二流电影。
但正如《封神演义》像一篇论文综述一样,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汇聚在一起,其中也偶有启发人的好故事。
电影《封神第一部》虽然不完美,但它将神话人物搬上了荧幕,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神话人物的风采,故事的内涵又促进我们思考,它不是最好,但绝对不坏,这就够了。
很多时候,我们要像《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习太极时那样,忘记一切,才能接受新的东西。或许忘掉小说、历史等封神故事,才能看进去电影《封神第一部》。
封神故事还有两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