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阵地》开播,看完4集,我要说:这是抗战大剧该有的样子 -

抗战剧,无疑是国剧中最刻骨铭心的题材。

比如《亮剑》创造了众多全网出圈的名场面,豆瓣评分上涨到9.5分。

还有《战长沙》《西北岁月》也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收视炸裂。



眼下《我们的河山》收官,观众心中沸腾的热血难以平复,央视又拿出了一部大剧——《阵地》。

首播收视第一,连刷两集,我想说,这才是抗战大剧该有的样子!

01聚焦文化抗战,热血艰辛

《阵地》讲述了1938年,在组织的领导与推动下,郭沫若(王劲松饰)、夏衍(冯绍峰饰)等文化人士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文化抗战的故事。



比起聚焦正面战场的抗战剧,这部剧有些不同,两大看点最抓人眼球。

亮点一:文化战线。

《我们的河山》聚焦敌后根据地,《归队》描绘了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抗战,而新剧将视角放在的文化抗战。



夏衍、李克农(李晨饰)两人在组织的安排下,率领队伍来到抗战的大后方桂林,构筑文化抗战的阵地。



他们创办《救亡日报》、戏剧社团,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敌人轰炸报社与学校,他们就带着印刷机器躲进溶洞,在洞中继续讲课。



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郭沫若的戏剧、艾青的诗歌、夏衍的文章,都点燃了危难时刻普通人骨子里的血性。

卢沟桥的枪声,击碎了文化人宁静的书斋梦。

没有人能在其中独善其身,爱国进步知识分子更身先士卒,筑起文化防线。



亮点二:场面真实。

虽然剧中描绘的是文化战线的群像,但对战争场面的刻画依旧真实。

敌人的飞机掠过,将炮弹投向普通百姓,苍翠青山草地,变成了一片焦土。



街巷上涌动的人流被轰鸣声吸引,抬头寻找声音来源的瞬间,房屋庭院被炸成了断壁残垣,人们四散奔逃。



战场上的激烈交火更加残忍,炮火满天、硝烟弥漫、枪林弹雨。



战争场面的真实感营造出了极强的沉浸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境况对照,形势的危急不言而喻。

可以说,这抗战剧以相对新颖的视角切入抗战历史,以真实的质感刻画出生动的爱国进步文化人士群像,体现出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02老戏骨加盟,阵容强劲

央视的抗战大剧自然不缺实力派,这部剧中有三位演员的发挥最为亮眼。

第一位,王劲松。

从《破冰行动》到《风吹半夏》,王劲松演绎的角色无论正派还是反派都惟妙惟肖。



在新剧中,王劲松饰演了郭沫若。

王劲松儒雅斯文的形象、内敛的气质,与知识分子的状态相当契合。



剧中郭沫若受邀成为《救亡日报》的社长,接受任命时坚定的回复“义不容辞”,目光中流露着果决与诚恳。



王劲松演出了文人的坚韧筋骨,选他演这个角色太明智了。

第二位,冯绍峰。

在出演《知否》后,近几年冯绍峰没有什么出圈的角色,但他在新剧中的发挥让人眼前一亮。



他饰演的夏衍,在奔赴桂林时,登机前回首看向众人,眼神决绝,像是在心中立下了军令状。



演讲时在台上振臂高呼,严肃的表情、铿锵有力的喊声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情怀,不由自主的被感染。



冯绍峰与正剧的适配度相当高,后续保持这样的发挥,这部剧将成为他转型的代表作。

第三位,李晨。

过往李晨演绎的角色偏硬汉,比如《冰雪尖刀连》中的伍百里、电影《长津湖》中的余从戎。



而在新剧中,李晨饰演了隐蔽战线上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李克农。

剧中李晨一身军装,戴着圆框眼镜,沉思的表情比起以往他演绎的角色更加深沉。



李晨在这部剧中突破以往风格的演绎颇为惊喜。

此剧中还有老戏骨刘劲加盟,看到他出现在剧中,这部剧的历史质感变得更加真实。



03结语

没有人能平静的看完一部抗战剧,这部《阵地》对于观众也是如此。

当教科书上、展览馆中,文字与图片里的人物在剧中出现,比如田汉、巴金、徐悲鸿、茅盾,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

而我们也跟随着剧情跨越时空,重新感受这段历史。

他们在战火硝烟中,以笔杆为枪、以舞台为战场,全景式的展现知识分子以文化凝聚抗战力量。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