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化刀枪,文心筑长城《阵地》 央一重磅开播,谱写中国文化抗战史诗 -

全民抗战卫家国文化群星闪耀时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砥砺奋进力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桂花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电局、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文化抗战题材电视剧阵地将于今晚(9月16日)央视一套黄金档重磅播出


该剧首次浓墨重彩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用文艺的力量,高扬爱国主义,展现出文化抗战的壮丽画卷。

题材突破:全景聚焦文化抗战,以笔为枪激战文化战场

剧中,毛主席说我们需要两支军队,一支是武的,一支是文的。电视剧《阵地》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指导,严从华担任总制片人,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领衔主演,王劲松特别出演,张博主演,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聚焦“中国笔部队”,展现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历程。


(高希希导演在和演员导戏)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河破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指示下,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广泛团结郭沫若、田汉、巴金、徐悲鸿、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焦菊隐等百余位文化、教育、艺术界精英,以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文化长城”。


电视剧《阵地》剧照

《阵地》首次全面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填补了抗战题材中文化抗战的空白。该剧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文化抗战”双核叙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高瞻远瞩的文化战略和统战智慧,揭示出文化认同与精神坚守同样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全剧以“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的创作理念,深刻诠释了文化的力量如何成为唤醒民众、凝聚人心、抗击外侮的重要武器,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最具份量的一次文艺致敬。


电视剧《阵地》剧照

创新表达:多声部叙事还原历史现场,群像塑造铸就时代和声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阵地》在艺术表达上大胆突破传统抗战剧的叙事窠臼,采用多线并进、群像叙事手法,如同一部多声部的大合唱,以二十多位核心历史人物串联起百余位文化名人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抗战文化运动。

剧中既有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运筹帷幄、胸怀大局的沉着智慧,也有郭沫若、夏衍等人以《救亡日报》为阵地开展惊心动魄的舆论斗争,生动展现了任素宁、韩大勇等青年一代在战火中的成长与觉醒。



电视剧《阵地》剧照

该剧尤其注重对历史文化事件细节的还原,比如夏衍话剧《一年间》在全国公演振奋国人的盛况、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排演《梁红玉》、陶行知在七星岩洞中坚持办教育、张曙谱曲殉国、茅盾在桂林完成名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历史真实事件,均在剧中得以艺术化呈现,构建出烽火岁月中文化人坚守理想、以文救国的集体群像。



电视剧《阵地》剧照

全剧节奏张弛有度,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腻,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得益彰。在还原文化抗战的同时,更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达,展现出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担当与家国情怀。


电视剧《阵地》剧照

深远立意:文化自信一脉相承,坚守文化阵地映照当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流亡与复兴、个人与民族的命运,都在桂林这座城市里回响。


电视剧《阵地》剧照

《阵地》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一段被忽视的文化抗战历史,更在于“文化阵地”为纽带,将80多年前的抗战精神与当下的文化自信紧密联结,让历史智慧照亮当代征程。

笔墨为戈护文脉,山河浩荡铸精神。9月16日起,请跟随《阵地》走进“以文为刀、以笔为枪”的抗战岁月,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阵地。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